.人社首頁.聯大首頁. 聯大Facebook. 中文.English.
2021人文季紀實|《削瘦的靈魂》






110年12月03日 12:40-15:00
【林榮三臺灣文學講座】詩歌的創意與愛戀系列活動由臺灣文學學會所主辦。10月27日《紀錄片影展第三場播映朱賢哲導演的《削瘦的靈魂》。朱導演曾在2000年以《西嶼坪》榮獲第24屆金穗獎紀錄短片首獎,2001年以《養生主―臺灣流浪狗》勇奪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,2007年以《穿越和平》獲得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獎的肯定。2019年著手拍攝作家七等生的紀錄片《削瘦的靈魂》,更是受到文壇的關注。映後主講者廖淑芳老師,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,碩、博士論文分別為《七等生文體研究》、《國家想像、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――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》,2017年出版學術專書《天使與橋者:七等生小說中的友誼》,是長年研究作家七等生的知名學者。
生於苗栗通霄的文學家七等生,1960年代起活躍於文壇。忠於感覺且不受世俗拘泥的創作,卻因道德問題而備受爭議。《削瘦的靈魂》屬於文學大師電影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第三系列,以戲劇方式演出,穿插〈我年輕的時候〉、〈初見曙光〉、〈沙河悲歌〉、〈我愛黑眼珠〉等多篇七等生的作品,呈現七等生的人生與寫作生涯,並透過劉紹銘批評七等生的文體如同小兒麻痺,七等生自陳患有精神官能症,以及七等生的子女與親友等不同的視角來刻劃七等生的形象。像是七等生之女劉小書提到,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模糊的,點出七等生是文學寫作的藝術家,但做為人夫、人父卻是失職的,讓觀眾一併認識七等生的平凡與不完美。
廖淑芳老師在映後分享時認為,大部分紀錄片歌功頌德;此片,七等生赤裸裸。強調此紀錄片的真實性,甚至是有「靈光」,一種獨一無二的神聖性。接著,廖老師分析紀錄片裡一些影像的意義。例如一開始的畫面為鐵絲網,象徵著禁忌;後來的碉堡象徵著自己的世界;海灘對映著作品相關的詞彙「沙河」;片尾的蚯蚓則是呼應著作品〈環虛〉,是一個雜交的議題,種種對紀錄片的分析和解說,讓在座師生頻頻點頭,恍然大悟。人社院黃惠禎院長在講座結束後也特地贈送紀念品,感謝廖淑芳老師百忙中抽空至聯合大學給予學生指導,也希望藉此讓計畫團隊學習文學和傳播的結合,培養跨領域的專業能力。